不止IGN 1分的《浩劫前夕》,游戏界的十大“烂作”!你踩过几个?
在游戏这片浩瀚的宇宙中,既有璀璨夺目的明星作品,也有让人大跌眼镜的灾难级烂作。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曾经让无数玩家心碎、让开发商颜面尽失的10款堪称灾难级别的烂作。看看这些游戏界的“雷区”,你究竟踩过几个?
10. 《红霞岛》:微软的“半成品”之痛
《红霞岛》自上线以来就饱受争议,全程联网的设定让玩家无法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,而AI敌人的呆滞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。承诺的“动态世界”也只是个噱头,实际游戏中只有固定的天气循环。更糟糕的是,主机版锁30帧的设定让玩家怨声载道,微软收购后的管理混乱也让这款游戏以半成品的状态仓促上市。最终,这款游戏的Steam在线峰值仅为6000人,并在2024年5月宣布停更。

9. 《先驱者》:平庸之恶的典范
SE的这款刷宝射击游戏《先驱者》虽然战斗系统还算合格,但服务器问题却成了它的致命伤。首发期变成了无限载入的地狱,让玩家苦不堪言。更糟糕的是,装备系统深度不足,终局内容也只有一个重复的塔防模式。开发商与发行方的矛盾更是让这款游戏的更新停滞不前,最终在上市8个月后就被放弃。

8. 《骷髅岛:金刚崛起》:BUG满天飞的灾难
《骷髅岛:金刚崛起》曾在2023年成为“年度最烂”游戏的代名词。玩家在游戏中操作的金刚不仅不能攀爬悬崖,甚至会被地形卡住永久摔死。战斗系统简陋到只有轻重攻击,而作为卖点的巨型BOSS战也只是贴图碰撞检测都不完善的QTE演出。更荒诞的是,这款游戏的定价竟然高达40美元,而Steam好评率却长期维持在15%左右。

7. 《圣歌》:大厂管理失控的牺牲品
这款被EA寄予厚望的“命运杀手”《圣歌》用6年时间和1亿美元预算证明了大厂管理失控的后果。游戏虽然拥有业界顶级的飞行体验,但任务重复度堪比流水线作业,后期内容也空洞无比。最讽刺的是,EA曾经承诺的“10年更新计划”在2年后就被放弃,这款游戏也成为了服务型游戏盲目跟风的典型祭品。

6. 《破法者》:低配OW的短暂辉煌
《破法者》这款被戏称为低配版《守望先锋》的竞技射击游戏在上线时正值OW统治期。复杂的角色技能系统让新手望而却步,游戏在线人数在短短三个月内就从7500人跌至10人。最终这款游戏在2018年停服,开发商Boss Key也宣布破产。

5. 《魔戒:咕噜》:错误的主角选择
《魔戒:咕噜》试图以反派视角创新IP改编游戏,但却完美诠释了错误的主角选择所带来的后果。玩家在游戏中被迫操作病态扭曲的咕噜进行蹩脚潜行,而中土世界最引以为傲的史诗感也被简化为爬墙小游戏。技术层面的灾难更是让这款游戏雪上加霜,NPC会突然遁地消失、过场动画中角色模型错位等问题层出不穷。最终这款游戏的MC媒体评分仅为34分,开发商也宣布不再开发游戏。

4. 《黑道圣徒:重启版》:失去灵魂的重启
Volition试图用卡通化重启挽救《黑道圣徒》系列,但却弄巧成拙地失去了这个系列的灵魂。过度政治正确的角色设计引发老粉不满,而所谓的“幽默”也充斥着低俗段子和尴尬演出。技术层面的灾难更是让这款游戏雪上加霜,车辆物理引擎像肥皂一样滑动、任务BUG多到需要手动回档。最终这款游戏的开发商被Embracer集团解散。

3. 《自杀小队:消灭正义联盟》:服务型游戏的败笔
Rocksteady用这款游戏证明了“服务型游戏”如何毁掉顶级IP。强制在线和战利品系统的设计彻底背叛了阿卡姆系列的精髓,而杀死正义联盟的剧情更是引发粉丝集体抵制。战斗系统重复单调、BOSS战毫无新意,最终这款游戏的首发在线人数甚至不及9年前的《阿卡姆骑士》。华纳也因此损失了2亿美元,并宣布停服这款游戏。

2. 《浩劫前夕》:IGN 1分的荒诞之作
《浩劫前夕》是IGN少有的1分作品之一。这款游戏用四年时间上演了游戏史上最荒诞的闹剧。开发商通过持续放出媲美3A大作的实机演示吸引眼球,却在发售后被揭穿所有画面均为精心剪辑的“概念动画”。实际游戏中充斥着未完成的建模、消失的物理碰撞和复制粘贴的场景。最终这款游戏的Steam好评率一度跌至8%,而开发商也在游戏上线4天后宣布倒闭。

1. 《星鸣特攻》:政确反噬的标志性事件
最后要说的是《星鸣特攻》这款游戏。它用2亿美元成本演绎了“政确”的荒谬。游戏过度强调角色多样性导致人设脱离现实,而玩法也仅仅是照搬《守望先锋》并删除了所有技能深度。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匹配系统根据“意识形态兼容度”分组的设计,这一设定引发了舆论海啸。最终这款游戏的Steam在线人数跌破百人,并成为了zzzq反噬游戏设计的标志性事件。
